找到相关内容10449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临终关怀的问与答

      问:请老师开示,如果家中有亲人病危或往生时,要如何做,才能真正对他们有帮助?   即使病危昏迷,他的心还是清醒的   答:这个事情,要在还没有病危、还没有往生前就做,要先下工夫。最好能够...

    梁乃崇教授

    |临终关怀|助念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2/2303122175.html
  • 佛教的人生欲望观

         欲望,通常指驱使人想望、追求某种东西的内在动力。西方心理学的欲望一词,直接来自拉丁语appetite,“指一种渴望。心理学中的大多用法承继此意。”这种意义上的欲望,与佛学所说心所法中“于所...

    陈兵教授

    |心理|人生|烦恼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1/1811122629.html
  • 缺德医师恶下场 仁心仁术获善报

      医师能够治疗人的疾病,减轻肉体及精神的痛苦,使人恢复身体的健康,重新获得生命的活力和信心,因此富有医德或同情心的医师往往是病患的再造恩人,对于人类的贡献简直是功德无量,实在值得人们的崇敬。不...

    云鹤教授

    |因果|命运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05/09405617617.html
  • 不信因果及不孝不义的下场

      今年五月间南部有一位读者打电话给笔者,她说看了笔者所写的四本因果书之后,认为因果报应的说法很有道理。由于她的家乡不久前发生了几件耸人听闻的事件,使她更深信因果报应的现象并不是迷信。她说第一件事...

    云鹤教授

    |因果|报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5/18264117732.html
  • 生与死——佛教轮回说(二)

      第二章 非断非常的佛教轮回观   当佛陀出世时代,印度大地上涌起了一派思想革命的热潮,民智大启,思路大开,各种新兴“沙门”集团的职业修道者们,通过对婆罗门教传统观念的批判,及相互间的...

    陈兵教授

    |轮回|生与死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3/08352721533.html
  • 生与死——佛教轮回说(三)

    第三章 “业”与轮回   现代汉语中,“作业”、“造业”、“事业”等词被频繁使用,但知道它们出自佛教典籍的人并不多。这些词语中的“业”,本为梵文“羯磨”(Karma)的意译,被认为...

    陈兵教授

    |轮回|生与死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3/22054221919.html
  • 生与死——佛教轮回说(四)

    第四章 众生相种种    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“众生”一词,本是佛典中梵文“萨埵”(Sattva)的意译,正译“有情”,《唯识述记》卷一释为“有情识”——即所有具情(感情、情绪、性情等)和识(心...

    陈兵教授

    |轮回|生与死|陈兵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4/15425422132.html
  • 生与死——佛教轮回说(五)

    第五章 死亡、死后与出生   佛典中把众生一期的生命,分为生有、本有、中有、死有四大阶段,这里的“有”,为生存、存在形式之义。生有,指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刹那身心;本有,指从出生至濒死的全过...

    陈兵教授

    |轮回|生与死|陈兵|临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4/03581522419.html
  • 生与死——佛教轮回说(六)

      第六章 心识与轮回     三界六道的芸芸众生,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,在佛家看来,无非是众生自心所造所现,“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”,被奉为大乘佛法的心要,为千经万论所反复宣说,按此,则如实认识...

    陈兵教授

    |轮回|生与死|陈兵|心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4/02485822420.html
  • 生与死——佛教轮回说(七)

       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   中国佛教徒常说:“生死事大”,强调生死问题是做人应予严肃对待的头等大事。从佛法的眼光看来,人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恩爱别离、怨憎相会、所求不得、贫穷、灾祸、战乱等诸苦...

    陈兵教授

    |轮回|生与死|陈兵|出离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4/13201722922.html